【本站讯】夏日灼灼,蝉鸣阵阵。2025年7月3日,科左后旗碧野兴乡实践队带着延续去年乡村振兴的承诺,再次踏上征程。由石油工程学院副书记陈银吨带队,辅导员张家馨、荆成琰老师随队指导,实践队带着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赤诚,深入科左后旗,不仅让去年提出的研学活动落地生根,更实地走访调研了当地学校定点帮扶项目与乡村发展成果,在实践中书写青春担当。
一纸邀约践诺言,山海相连拓眼界
去年座谈会上提到的研学构想,今天我们来兑现承诺啦!
7月6日上午,实践队首先走进政府会议室,与教体局及甘旗卡第一、第二高级中学相关领导展开座谈。会议室里,陈银吨代表实践队正式向甘旗卡的师生提出邀请,将免费资助12名师生赴青研学,通过参观青岛当地高校、红色景点与城市地标,为莘莘学子打开看世界的窗口。
座谈结束后,成员们实地走访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第二高级中学两所高中。与随行领导,教师详细讲解招生政策与研学意义,更与校方敲定了研学行程的细节。
双馆漫步悟文脉,民族团结润心田
瞧!马鞍和课本,都在讲民族团结的故事
紧接着成员们来到了甘旗卡第一高级中学的民族团结馆与蒙古族民俗文化馆,这里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玻璃展柜里的蒙古马鞍、手工皮靴等民俗器物,无声诉说着游牧文明的千年传承;墙上的图文展板,从古代茶马互市到现代民族共居,徐徐展开民族交融的壮丽长卷。“原来课本上的民族团结,在这里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故事。”实践队员孙珑赫感叹道。
这两座建在校园里的展馆,就像一本立体的思政教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融入日常。学生们课间走过展柜,便能感受文化的交融共生;课堂之外,民族精神的火种在器物与故事间悄然传递。
这种浸润式的教育,让队员们深受启发: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发展,更需要将精神文化的根脉深植校园。当马头琴的旋律与朗朗书声共鸣,当民俗器物与现代知识对话,民族团结的种子已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七心”小桥连民意,同心广场聚民心
这些桥,可是咱们的‘幸福密码’!
午后的阳光洒在连心桥上,七座造型各异的桥梁静卧河上,成为村民口中的幸福桥。这处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定点帮扶的小桥工程,于2023年6月完工,从根本上解决了雨季村民涉水过河的难题。成员们走在桥上,听驻村书记李广磊讲述村民们的日常劳作,桥下流水潺潺,映射出村民们悠闲捕鱼交谈的身影,就好似高校帮扶与村民奋斗交织出的振兴乐章。转过桥头,五官嘎查同心文化广场的文化墙上,生动的图文展示着民族融合的故事,这里不仅是民族交融的文化展示区,更是村民参与村务、凝聚共识的“议事厅”,让组织振兴从标语变成可触摸的生活日常。
共富工坊探新路,直播带货启富途
直播间就是新工坊,咱牧民也能当网红!
“共富工坊”点亮家门口的“共富梦”,这个以手工艺品为主的致富工坊,如今正探索直播新模式。我们在选拔有潜力的村民参加培训,日后会考虑请专业团队来教授直播技巧。工坊负责人介绍道,队员们当即用手机记录下产品素材,准备帮忙剪辑宣传视频。
随后,实践队来到去年走访过的甘旗卡养殖场农户家中。推开院门,肥壮的牛羊在圈里踱步,女主人的热情接待尽显草原淳朴。
从人才振兴的研学约定,到组织振兴的小桥工程;从文化广场的同心共筑,到共富工坊的直播新篇。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向的帮扶,而是高校与乡土的双向奔赴:当山区孩子的眼睛映出大海,当高校智慧融入草原沃土,科左后旗的振兴故事,才刚刚翻开最生动的一页。正如辅导员张家馨在总结时所说: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要把承诺变成行动,把愿景变成实景。这个夏天,在科左,在青岛,属于兴乡人的故事正徐徐展开!(摄影 张家馨、胡梓轩)